战“疫”国企在行动
当前位置:
沈医二院开启胸痛救治“加速度”
文章来源:沈阳市人民政府 发布于:2020-06-15

  

                                                      预检分诊处,一名测温员与4名流调人员坚守岗位。

  心血管二病房,每间病房只安排一名患者。


   6月13日上午,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预检分诊处,一名测温员与4名流调人员坚守在岗位上,细致耐心地对每一名进入医院的患者和家属测量体温,查看健康码。这是该院在预检分诊、门急诊、病房设置“三道防线”的第一关口,发热胸痛患者和普通胸痛患者在此合理分流。在疫情防控与医疗服务两手抓、两不误中,沈医二院在各个环节努力提升着胸痛患者的救治速度。
  防控关口前移  缩短救治时间
  沈医二院设置“三道防线”,将防控关口前移,一方面分流患者,一方面对不同危险层级的胸痛患者开展全面风险评估,带来的是救治速度的提升。在发热门诊、发热隔离间,有发热症状的胸痛患者在进行新冠肺炎排查的同时,第一时间得到专科医生的有效救治。急性胸痛急诊手术后发热的患者,被收治到发热缓冲病房、发热隔离病房。目前,该院实现了患者零漏诊、医务人员零感染、院内零传播的工作目标,在科学防控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沈医二院副院长刘丽敏介绍说,医院投入100余万元,迅速完善了PCR实验室建设,正式具备了新冠肺炎核酸检测资质。目前,日检测能力达到500例,为急性胸痛患者的快速合理安全救治提供了有力保障。
  救治、转运、会诊无缝衔接
  刘丽敏表示,沈医二院胸痛中心在疫情防控阶段,牢牢把握急性胸痛救治黄金时间,制订了应急预案,完善救治流程,科学安全开放胸痛救治绿色通道,形成了胸痛患者救治、转运、会诊无缝衔接的急救模式。
  患者未到,信息先到;病人未至,医生先行。该院胸痛中心微信群中,有院前“120”急救人员,有心血管内科、急诊科、心胸外科、呼吸与介入科等相关科室医护人员,还汇聚了医联体基层医院的各级各类相关部门。胸痛中心通过微信群精准对接迅速响应,缩短了了解病情的时间,提高了联络和协调效率,多部门同步运作,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心血管二病房副主任医师刘兆奕介绍说,首次医疗接触医生第一时间将患者的心电图拍照上传至微信群,胸痛中心立即响应,给予评估预判和诊疗意见。接到转诊请求后,立即开启绿色通道。在急救车转运过程中,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数据和相关病历资料已全部传送到医院胸痛中心微信平台。心血管值班医生会立即开通胸痛中心救治流程,一键启动导管室。危重患者被送达后,可以未停留急诊室、未事先办理入院手续便开展救治。
  走进心血管二病房,记者看到,每间病房内只安排了一名患者。这是医院按照应急预案,最大限度减少交叉感染而采取的措施。疫情至今,该院胸痛中心共收治患者4950人次,完成介入手术1745例,“门球时间”在原有基础上再度缩短了10分钟。
  构建沈阳全覆盖救治保障网
  作为沈阳市首批国家级胸痛中心,沈医二院牵头成立了沈阳市胸痛救治联盟,20家成员单位遍及沈城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形成了以市级医疗机构为圆心,辐射下沉至周边区县(市)的胸痛急救网络闭环。刘丽敏表示,通过互联网优势,该院指导胸痛联盟成员单位合理开展急性胸痛救治,实现资源共享,实时联动,充分发挥胸痛联盟的整体优势。
  “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沈阳市胸痛救治联盟建设将迈入全新的阶段。‘向上’对标国家标准,‘向下’聚焦基层需求,通过医院云平台、云影像,完善落实双向转诊制度,实现分级诊疗,力争在今年底成员单位达到30家。联盟各医疗机构将有效进行救治资源整合,合理优化医疗资源,从而实现胸痛患者救治速度的再次提升。”刘丽敏说道。